據鑫鼎晟分析,2025年5月,全跡科技一款能“感知生命”的UWB車載監測系統正式量產上車,應用於某知名日系合資品牌車型。這並非簡單的技術應用,而是定位技術從冰冷座標點進化爲“有溫度空間智能”的關鍵標誌。該系統如同無形的守護者,精準排查座椅下方、腳坑盲區等視覺死角,生動詮釋了高精度定位正經歷一場靜默革命——從“工具”蛻變爲如同百年前電力網絡一樣的核心“基礎設施”,UWB、AOA等技術正在重新定義空間的“智商”。這場蛻變的戰略意義正日益凸顯。隨着物聯網與智慧城市發展,位置數據已成爲產業數字化的核心要素(70%物聯網數據與之相關)。然而,我國高達80%的人類活動發生在室內外複雜場景中,傳統GPS在此類環境下往往完全失效,形成亟待解決的“最後一公里”盲區。因此,發展自主可控的高精度定位技術,不僅是填補關鍵盲區、賦能空間智能未來的產業剛需,更是關乎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高精度定位的核心價值在於解決了複雜室內外空間中“最後一米”的定位難題。與傳統定位技術相比,高精度定位實現了從“區域感知”到“點位感知”的質變,它不僅需要提供三維座標(含垂直樓層高度),還需具備實時動態更新(Hz級刷新率)和複雜環境抗干擾能力。正是這種提供釐米級精確定位、實時響應與可靠性的能力,使高精度定位技術超越了工具範疇,成爲驅動數字化轉型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在其支撐下,建築和城市得以構建“空間智能”,一個更安全、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數字文明新圖景正隨之展開。爲了深入洞察和推動這場深刻的演進變革,我們構建了一個動態的行業觀察框架:技術本質:高精度定位及其技術路線邊界產業價值:產業核心價值是什麼?如何看待其國產化進程?市場驗證:市場空間、場景落地應用與行業融資熱度投資機會:投資視角下的價值錨點、核心競爭維度與差異化機會高精度定位的演進分析(一)室內場景的挑戰與定位需求的演進定位技術的成熟與侷限:GPS/GNSS技術在室外廣域定位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信號無法有效穿透建築物,在室內環境(商場、機場、工廠、醫院、倉庫、地下停車場等)基本失效或精度極差(米級甚至十米級)。室內定位需求的爆發:隨着物聯網、智慧城市、工業4.0、新零售、智慧醫療等的發展,人們對室內環境下的位置信息需求急劇增長,遠超簡單的“我在哪一層樓”,而是追求“釐米級到亞米級”的精確定位。但想在室內實現像室外GPS那樣的高精度定位,卻面臨着巨大挑戰:信號“變弱”和“亂跑”:室內空間充滿牆壁、傢俱、金屬貨架,甚至人本身。定位信號穿過時會嚴重衰減變弱,還會像檯球一樣四處反射、折射(多徑效應)。這導致信號到達接收設備的時間和路徑變得混亂不清,嚴重影響定位計算。“看不見”的障礙物:很多時候,定位設備之間沒有直接的視線(比如隔着一堵牆或貨架),信號只能繞道或者穿透(非視距)。這些繞道或穿透的信號會讓定位計算產生很大誤差。環境“變來變去”:室內環境不是一成不變的。人走來走去、門開關、貨物移動、傢俱位置調整,都會讓信號傳播環境動態變化,干擾定位的穩定性。空間結構複雜:大型室內空間往往有多層、多個房間、複雜的通道,需要不僅能定位平面位置,還要能準確區分樓層高度(3D定位)。爲了克服上面這些“室內特有的麻煩事”,“高精度定位”技術應運而生,即使在商場、工廠、醫院這些複雜多變的環境裏,也能穩定可靠地把人或物的位置實時地定準到一米以內甚至幾十釐米的水平。(二)何爲“高精度”定位?理解了爲什麼需要和爲什麼難,我們再具體看看“高精度定位”到底意味着什麼?它不僅僅是“更準一點”那麼簡單,還包含了好幾個關鍵維度:1、精度指標——“準”是第一位亞米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