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鼎晟接受風口財經專訪:深度解讀無人駕駛開放測試道路發展態勢
發布時間:2025-02-12
瀏覽量:7

鑫鼎晟觀察發現,隨着話題“蘿蔔快跑訂單量瘋漲”登上微博熱搜,百度旗下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臺“蘿蔔快跑”在武漢市的投放使用情況引發全社會熱議。據相關報道,目前武漢已有400多輛“蘿蔔快跑”在商業化運營,預計今年年底將達到1000輛,且隨着訂單量的上漲,“蘿蔔快跑”在武漢的運營已經接近盈虧平衡點,未來有望實現盈利。自動駕駛的商業化成功,技術只是一方面,政策的推動和消費者的接受往往纔是重點,從產品誕生到走向市場併成功商業化,是一個複雜又漫長的過程。在這場勇闖“無人區”的城市爭奪賽中,武漢爲何能拔得頭籌,什麼纔是城市發展的重點因素,而青島又有何優勢?爲什麼是武漢?無論是網約車的發展,還是智能輔助駕駛的興起,亦或是今天的自動駕駛,技術的差異都不是影響商業化成功與否的最關鍵因素,政策的支持、市場的接受度纔是。要知道,“蘿蔔快跑”不只是在武漢投放運營,其他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等其他一線、二線城市也都在運營階段。但不同的是,武漢的運營範圍已經覆蓋大半個城區,而其他地方只是侷限於某個園區或區域,嚴格意義上講屬於測試階段,並不能稱作商業化運行。“能夠如此大規模地開放測試道路的範圍取決於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投入較高,二是產業基礎良好。”鑫鼎晟研究院院長段志強一言概之。早在2019年,武漢經開區便提出“全力打造全國一流的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場景”的口號,從此押注AI智能化汽車;2021年又從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構建、技術研發、產品測試、示範應用等6大方面制定了16條扶持措施;2022年發佈全國首個城市級智能網聯道路建設標準,爲全市智能網聯道路的風險評估和開放測試提供了指導依據……可以說,這些年武漢政府的相關鼓勵指導政策從未斷檔。圖片來源:蘿蔔快跑官方公衆號而與政策同步,武漢也在進行多項落地方案。作爲曾經的“汽車之都”,武漢的造車產業基礎良好,目前已聚集起14家整車廠,1200多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這爲實現汽車智能化提供很好的過渡條件。此外,武漢交管部門實行數據互通,將全市的車輛環境、信號燈數據實施推送給智能網聯汽車,並投入巨資改造道路,儘可能地推動測試道路的開放。“從地理方面考慮,武漢作爲九省通衢,河流大橋衆多,隧道涵洞較少,城市地形和交通場景豐富,大數據足夠多,能夠滿足測試場景複雜性的需求。”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補充道,而頂層設計的賣力推動、產業項目的迅速鋪進都潛移默化了消費者的情緒和行爲,又使得武漢佔據了“人和”的優勢。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武漢全市累計開放測試道路里程已突破3378.73公里,覆蓋武漢12個行政區,輻射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觸達人口超770萬,開放里程和開放區域數量位居全國第一,成爲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運營服務區。應用場景成爲城市發力的關鍵“對於全國市場來說,武漢的案例更像是在投石問路,試探市場的反應,既然效果令人滿意,頭部市場肯定是會參與競逐的。”段志強表示。對於自動駕駛技術來說,市場反應的重點在於是否能跑通商業閉環,其中,場景化應用是智能網聯至關重要的一環,也是各城市發力的重點。行駛的無人駕駛快遞車全國範圍來看,北京是率先規劃建設全國首個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的城市。2020年,北京自動駕駛示範區圍繞“車路雲網圖”五大要素,開展車路雲一體化系統關鍵技術驗證,如今,示範區內已經能一鍵約來自動駕駛“出租車”,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周邊也有自動駕駛小巴投入運營,無人零售車、無人巡邏車、無人清掃車等紛紛上路。近日,北京市經信局就《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徵求意見稿)》對外徵求意見,擬支持自動駕駛汽車用於城市公共電動汽車客運、網約車、汽車租賃等城市出行服務,自動駕駛汽車從此可進入更多豐富的場景,爲後期開放運營道路範圍提供了保障。隨着視覺識別技術和駕駛算法的突飛猛進,自動駕駛技術日臻完善,智能網聯車輛的行業需求已經從“測試”轉向“應用”。在這一層面的城市角逐賽中,杭州也始終走在前列。今年5月,杭州開始實施《杭州市智能網聯車輛測試與應用促進條例》,這部《條例》的出臺,讓杭州成爲全國首個爲智能網聯車輛上路通行立法的省會城市,也是全國首個爲低速無人車立法的城市。自《條例》施行之日起,杭州將在全國率先開放全市八城區共計3474平方公里作爲智能網聯車輛測試應用區域,實現全市建成區全覆蓋,服務人口超1000萬將全市域建成區開放測試無人駕駛,可見杭州全力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決心。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共建設17個國家級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區、7個車聯網先導區、16個“雙智”試點城市,開放測試道路32000多公里,發放測試牌照超過7700張,測試里程超過1.2億公里,各地智能化路側單元(RSU)部署超過8700套,多地開展雲控基礎平臺建設。其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重慶、無錫、蘇州、杭州等多個城市宣佈在一定區域內實現全域開放,推動測試示範規模化發展,加快探索智慧出行服務的商業閉環模式。研發+生態,促進青島駛入自動駕駛快車道近日,一輛銀灰色無人駕駛汽車出現在青島市市南區中山路,迅速吸引了衆多市民遊客前來拍照圍觀。多名專家表示,汽車產業的發展,“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智能網聯汽車已成爲全球汽車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將汽車視爲第一大產業的青島也從未掉隊。早在2021年,青島市便印發《青島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範應用先行示範區總體實施方案》,首批先行示範區包括即墨藍谷核心區域、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央智力島、萊西市姜山鎮、青島(即墨)汽車新城核心區域、青島中德生態園5塊區域,總面積爲50.2平方公里,以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爲紐帶,推動全市未來汽車產業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發展。此外,青島膠東臨空經濟示範區於2023年獲批先行示範區,3輛“文遠小巴Robobus”在臨空區“上路”。近日,《青島市智能網聯汽車開放測試道路目錄(2024年第一批)》正式發佈,開放測試道路涉及市南區、市北區等八個區(市)共121條道路,用於低速無人駕駛車輛等智能網聯汽車進行道路測試及商業示範應用等。除此之外,作爲我國北方重要的汽車產業基地,青島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領域擁有“研發+生產”生態優勢。一方面強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積累,可以爲無人駕駛提供理想的電氣化平臺;另一方面無人駕駛技術也可以進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水平,促使傳統車企、科技公司、能源供應商、電信運營商等不同領域的參與者深度合作,完成資源整合與價值重構,鍛造新的產業生態。例如,北汽製造、奇瑞汽車等整車企業已推出多款智能網聯汽車產品,與互聯網企業的跨界合作持續深化。青島慧拓智能、智騰微電子、宸芯科技、海信網絡科技、青島中瑞集團、青島智度科技有限公司、識途(青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企業加速成長,可提供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高精度傳感器、全棧式軟硬件一體化解決方案、RSU(路側單元)、OBU(車載單元)等關鍵核心配套產品和無人駕駛整車產品。當下,隨着AI大模型等技術的迅速發展,無人駕駛汽車正在加速向我們“駛”來,也意味着汽車將進一步智能化。青島“城市雲腦”已應用於交通領域,爲城市智慧交通管理、智慧出行提供技術服務,更爲青島的自動駕駛提供着重要的決策依據。“聰明的車”脫離不了“智慧的路”、“靈活的網”,更離不開“智慧的城”,而未來智能化交通發展必將帶動城市向着智能化前進,實現車、路、城之間的共同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