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鼎晟觀點:輕終端、大生態:AI眼鏡正逐步邁向終端第一賽場
發布時間:2025-03-12
瀏覽量:7

鑫鼎晟研究團隊認爲,在AI浪潮奔湧的今天,人工智能不再只是藏在雲端和算法裏的“後臺能力”,而是開始通過各種終端設備,以更直觀、更貼近用戶需求的方式走進日常生活。AI眼鏡,正是這一趨勢下的重要載體——它將AI從“屏幕裏”帶到“眼前”,將工具升級爲伴隨式智能夥伴。從最早的Google Glass,到今天的Meta Ray-Ban、Apple Vision Pro、小米眼鏡、Rokid,越來越多的產品正嘗試回答同一個問題:當AI具備“在場感”,它該如何與你我共存?我們發現,推動這場下沉終端變革的背後,是一條極具挑戰與機會的產業鏈——涵蓋光學模組、AI芯片、人機交互、操作系統、生態開發者與應用場景。隨着巨頭下注、技術成熟、政策推動,AI眼鏡產業正進入高速演化期。它不再是“AR眼鏡的僞命題重演”,而是在AI大模型推動下,試圖從“第二塊屏”躍升爲“第一入口”的全新終端形態。本篇文章將圍繞以下三點展開:它是什麼:AI眼鏡的定義邊界與技術演進機會在哪:產業鏈結構、應用場景與國內外對比我們怎麼看:行業臨界點何時到來,什麼樣的團隊會突圍?什麼是“AI眼鏡”?過去我們提到“智能眼鏡”,腦海中常常浮現出的是AR導航、光波導成像、全息投影,甚至是“PPT化的元宇宙”場景。這類產品往往強調視覺奇觀、空間交互,但始終停留在“科技感”層面,難以在日常生活中實現可持續應用。而今天,AI眼鏡的本質正在悄然改變——它不再只是初代“聽歌拍照”的智能眼鏡,也不再執着於AR那套“炫視覺”的技術敘事,而是成爲一款面向日常使用場景、具有AI大模型能力的輕量級終端設備。它的進化路徑,正在從“顯示信息”轉向“理解世界”與“陪伴用戶”:集成AI語音助手、視覺識別、多模態交互等能力,幫助用戶更高效地獲取信息、處理任務與做出決策。從“玩具”變爲“工具”,是AI眼鏡真正具備廣泛落地可能性的臨界點。正因如此,AI眼鏡作爲人工智能“第一入口”的趨勢正在愈發凸顯,並快速從“概念探索”階段邁向“真實需求閉環”。據Wellsenn預測,2025年全球AI眼鏡出貨量將達到400萬副;IDC則給出更爲樂觀的預期,預計2025年全球出貨量將達1280萬副,其中中國市場爲280萬副,同比增長高達107%。信達證券更指出,AI眼鏡的長期潛在規模或將達“10億臺級別”,有望成爲繼智能手機之後的下一個高滲透率、廣連接性的通用計算平臺。隨着市場預期不斷升溫,產品形態也正經歷一輪實質性的升級與重構。我們觀察到,AI眼鏡的演進路徑正在呈現出三個高度一致的趨勢:輕量化:從早期沉重的AR/VR頭顯,逐步演進爲貼近日常外形的輕便眼鏡,外觀上更接近墨鏡或普通鏡架,顯著降低了佩戴門檻;智能化:融合AI語音助手、AIGC視覺識別、實時翻譯等多模態交互能力,真正具備“用得上AI”的價值;生態化:開始向手機、手錶、耳機、車機等終端延展,逐步形成以AI爲核心的個人智能生態閉環。這些趨勢,不僅是技術進步的結果,更是圍繞用戶真實需求反向打磨產品體驗的直接體現。正是這種“迴歸常識”的產品邏輯,才重新定義了AI眼鏡,讓其有可能從“嚐鮮玩具”走向“日用工具”,從“新奇概念”變成“下一平臺”。技術演進與產業鏈分佈過去十年,AR/VR行業曾走過一次“期望高、落地慢”的技術泡沫週期。相比之下,AI眼鏡雖然表面看似乎是“新瓶裝舊酒”,但我們認爲,它有機會走出一條更清晰、更迅速的技術路徑——因爲這一次的推動力來自AI本身,而非硬件技術。(一)從“智能眼鏡”到“AI終端”的演進脈絡這場產品邏輯的演變,始於十多年前。2012年,谷歌率先推出Google Glass,首次將AI功能融合於眼鏡形態,產品雖因隱私爭議、體驗未成熟而折戟,卻爲後續產業打下了技術與想象的基礎。2014年,微軟HoloLens、愛普生Moverio等產品相繼面世,主攻工業與醫療等B端場景,開始在小範圍實現價值驗證。這一時期的AI眼鏡,更多是一種“增強現實設備”,主打視覺增強、遠程協作、信息疊加,強調的是“看見更多”。2017至2022年,行業進入了初步細分與消費嘗試期。一批面向C端用戶的“智能眼鏡”產品陸續推出,搭載攝像、音樂、健康監測等基礎功能,但大多仍停留在“可穿戴設備”的範疇,缺乏真正意義上的AI體驗。與此同時,AI技術特別是語音識別、視覺識別的持續突破,爲眼鏡類產品的“智能化”奠定了基礎。2023年,AI眼鏡迎來真正的拐點:RayBan與Meta聯合推出的RayBan Meta智能眼鏡正式將AI能力融入到時尚輕便的終端設備中,集成語音助手、拍照錄像、實時翻譯、AI導航等多項功能,一舉打破了“技術酷但用處不大”的刻板印象。根據Wellsenn XR數據顯示,RayBan Meta在2024年全球銷量達到224萬副,佔據AI眼鏡整體出貨量的九成以上,成爲這一品類的市場引爆器。Ray-Ban Meta的成功告訴行業:AI眼鏡的價值,不在於單點技術多強,而在於能否融入真實生活場景中,讓用戶願意“戴出去”。這種產品範式的轉變,使“輕量化+多模態AI能力”的方案成爲新主流,逐步推動AI眼鏡從“試驗品”邁入“消費品”階段。也因此,我們看到2024年以來,衆多玩家迅速湧入,包括傳統眼鏡品牌、AR/VR廠商、AI生態廠商、手機廠商等,行業熱度快速上升,直至2025年,形成爆發式浪潮。(二)產業參與者:三種主流玩家,三種切入方式在這一輪浪潮中,我們觀察到兩個值得關注的變化信號:場景重心變化:一度被認爲“只能做B端”的智能眼鏡產品,正快速向C端市場迴流。尤其是在“生活助手”這一類剛需場景中(如AI翻譯、記事、導航、拍照、短視頻創作等),AI眼鏡已逐步取代手機的部分邊緣任務。相較於“效率工具”的B端邏輯,C端的想象空間更大,能否打造出“人人都戴”的日常設備,正在成爲資本關注的風向標。技術路徑變化:過去,智能眼鏡往往被AR、VR等重視覺體系主導,技術門檻高、體驗門檻更高。而如今,“AI語音交互+輕交互顯示”成爲主流路線。Ray-Ban Meta等產品採用麥克風+語音模型+攝像頭的輕量級配置,實現語義理解、環境識別、實時反饋等功能。放棄高成本、重系統的相關AR模塊,反而激活了更廣泛的用戶場景。這兩種變化催生了產業參與者的結構變化——AI眼鏡不再只是消費電子公司的獨角戲,而是逐漸演化爲一場“跨生態戰役”。我們觀察到,大模型公司、AI芯片廠商、雲服務平臺、垂直行業解決方案商正加速湧入,產業鏈被重新編織,合作方式從“上下游協作”走向“生態協同”。在這股浪潮中,三類典型玩家逐步成型:一是消費電子公司,憑藉硬件整合和渠道優勢主攻終端市場,強調佩戴體驗與設計時尚;二是AI大模型公司,以算法爲核心驅動力,逐漸向硬件終端滲透,試圖構建全新交互入口;三是垂直應用玩家,深耕B端場景,以定製化方案切入專業需求,推動場景多元化擴張。值得關注的是,大模型廠商對硬件越來越主動,這背後是“終端即入口”的戰略主張,也讓AI眼鏡具備了更深的“生態綁定效應”。(三)應用場景爆點:ToC與ToB雙輪驅動,誰先跑出來?綜合來說,在C端市場,AI眼鏡正逐步從“炫技”走向“實用”,翻譯、導航、拍照、AI語音助手等功能成爲日常高頻使用場景,尤其是在旅遊、運動、通勤等場景下,解放雙手、即看即得的體驗顯著優於手機,具備潛在的替代性。而在B端,AI眼鏡已在工業巡檢、遠程協作、智慧安防、教育培訓等垂直場景中率先實現商業化落地,解決了“知識在場、雙手忙碌、環境複雜”等痛點,成爲企業提升效率與安全的智能終端。消費端(ToC):早期產品化爆點來自三個典型場景C端應用需要足夠“剛需+高頻+輕操作”,而AI眼鏡作爲耳機+語音助手+拍攝設備的複合體,正在爭奪這些入口。商業端(ToB):工業與醫療是率先落地的兩類場景B端往往對設備定製性要求更高,也更考驗企業“AI能力+集成服務”的能力。當前,在消費側,隨着AI助手、多模態交互等功能不斷落地,正是消費級AI眼鏡進入真實日常場景的拐點信號。而在產業端,從製造、物流到醫療、教育,AI眼鏡已在多個垂直領域完成ROI驗證,逐步走出“展示品”身份,轉化爲可落地、可複用的生產工具。兩股力量正以不同方式推動整個行業向前迭代:C端負責教育市場、打磨體驗,B端負責拉高效率、驗證商業模型。它們雖路徑不同,卻都在爲同一件事蓄力——將AI眼鏡從“新奇的可穿戴產品”推向“下一代智能終端”的範疇。(四)產業鏈關係從產業鏈來看,AI眼鏡可大致分爲上游核心器件供應商、中游整機制造與系統集成商、下游應用與場景落地三個環節。上游主要聚焦在關鍵技術模組的供應,包括光學顯示(如光波導、MicroLED)、AI芯片、攝像頭模組、電池與散熱系統、傳感器,以及語音/視覺AI模型等軟件類的提供方。這一層決定了產品的性能上限,是技術突破與成本控制的主戰場。中游則是各類AI眼鏡品牌商與OEM/ODM廠商,負責軟硬件集成、整機設計與系統適配。這一層體現產品化能力,是決定“產品是否能用、是否好用”的關鍵。下游則面向C端和B端應用市場,涵蓋消費類場景(如拍照分享、AI助手、實時翻譯、AR導航)與企業級落地(如遠程巡檢、安防監控、工業培訓、醫療輔助手術等),是AI眼鏡形成商業閉環的關鍵一環。整條產業鏈正在從“技術驅動”向“場景驅動”過渡,未來誰能打通上下游、形成生態協同,將成爲決定市場贏家的關鍵。(五)核心技術AI眼鏡的技術核心在於將多項前沿技術高度集成於輕量化終端之中,構建真正“可穿戴、可交互、可感知”的智能設備。在顯示技術層面,光波導與Micro-LED成爲主流路線,BirdBath等方案則在性價比上佔據一席之地;感知能力上,SLAM同步定位、眼動追蹤、生物傳感器等模塊正不斷提升環境理解與用戶理解能力;算力方面,專用AI芯片與邊緣計算架構支撐了大模型在終端的低延遲推理,也使眼鏡具備一定的本地化智能;在人機交互上,語音控制與手勢識別成爲主要輸入方式,正在邁向更自然、更無感的交互形態;而通信技術如5G/6G、Wi-Fi 7的迭代,則是空間計算、實時協作等功能實現的底層保障。能源與熱管理方面依舊是制約瓶頸,但隨着微型電池、無線充電技術的發展,輕便與續航之間的矛盾也正逐步被平衡。市場空間與增長潛力AI眼鏡正處於市場成長期的“加速段”,但C端與B端之間,熱度與驗證程度卻存在顯著差異。數據顯示,2025年全球AI眼鏡市場規模預計將達65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約20億美元,佔比約爲三分之一。過去三年,AI眼鏡行業持續維持30%以上的年增速,預計將在2025年觸達44%~50%的階段性增長高點,隨後逐步進入穩態增長。B端市場表現出更明確的商業閉環與回報模型。在工業巡檢、遠程維修、醫療輔助等高價值場景中,AI眼鏡已經通過ROI驗證,成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工具。例如,中國市場在電力、汽車製造、醫療等垂類中已實現批量部署,企業級用戶數將在2025年突破150萬,年複合增速達35%。滲透率雖仍處於2%-3%的早期階段,但增長動能穩定,具有可預測性。相比之下,C端仍處於“技術演示期”與“市場教育期”的疊加階段。產品穩定性、使用頻率與剛需場景尚不明朗,當前滲透率僅爲0.2%-0.5%。但隨着Apple、小米、雷鳥等玩家在2025年前後推出更完善的消費級產品,疊加AI大模型與空間計算技術的普及,有望開啓“手機之後”的智能終端替代窗口。2025年,全球消費級用戶數預計將達1億,中國市場有望突破3000萬。同時,競爭層面也正發生結構性轉變。B端市場由技術派主導,場景呈垂直割據,如Rokid在工業,影目科技在教育培訓行業等。C端則正由巨頭開啓生態整合戰,圍繞“硬件+OS+AI模型+內容”的閉環構建新平臺。我們預計,2025年之後,AI眼鏡的競爭將從“參數競賽”演化爲“生態主導”,擁有核心模組自研能力、操作系統控制力、開發者社區粘性的公司,將成爲最終贏家。而在特定垂直領域,也可能誕生“AR隱形冠軍”(如醫療AR方向的Proprio、安防AR方向的RealWear等)。全球與中國競爭格局當前,AI眼鏡正處於從概念驗證向商業化落地過渡的關鍵階段,其競爭格局也正在經歷三大變化:技術門檻提高、生態壁壘顯現、區域競爭分化。全球層面,巨頭與初創公司正圍繞“下一代智能終端”展開新一輪角力;而中國市場,則憑藉政策、供應鏈和本地化場景優勢,正在加速形成差異化競爭能力。(一)全球市場:生態巨頭領跑,垂直玩家補位在全球市場,AI眼鏡的先發權基本掌握在美國的科技巨頭手中——Meta、Apple、Google 正以不同路徑佈局未來終端平臺:Meta藉助與Ray-Ban的合作,探索“輕量級+AI語音”的日常佩戴路徑,目標是AI Agent主導的數字生活入口;Apple則以Vision Pro爲標誌,將AI眼鏡視爲“空間計算”的核心入口,並逐步融合自產M芯片、OS系統與內容生態;Google雖在Glass折戟,但其AI+視覺技術依舊強勁,未來或以B端切入再度迴歸。此外,像Snap、Solos、Magic Leap、RealWear等公司,則在工業、安全、培訓等特定垂直場景中持續打磨產品,爭做“場景小巨頭”。但全球市場亦存在三大挑戰:隱私法規碎片化、用戶使用場景分散、生態聚合難度高。這使得AI眼鏡的推廣路徑更爲複雜,產業鏈整合速度受到限制。(二)中國市場:全鏈條優勢驅動,有望率先規模化相比之下,中國在AI眼鏡領域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發展邏輯:政策強引導、供應鏈深耕、場景落地快。從產業鏈底層模組到整機集成,中國玩家已建立起一套本土化優勢體系:Rokid、雷鳥創新、MYVU、INMO、小米、華爲等頭部企業,正在從“智能穿戴”向“AI交互終端”進化;上游光學模組、芯片、AI平臺等也由舜宇光學、極溯光學、華爲昇騰、寒武紀、出門問問等提供支持;政策層面,《智能硬件產業發展行動計劃》等國家文件明確鼓勵AI穿戴類終端的發展,爲企業提供資金、場景和標準化支持。更重要的是,中國擁有海量B端應用場景需求:從電力、製造、物流到安防、醫療,這些場景具備“高頻+高ROI”的典型特徵,爲AI眼鏡在B端落地提供了明確商業路徑。C端方面,儘管仍處“技術預演”階段,但在2025年,隨着小米、雷鳥、Rokid等產品集中爆發,教育市場的節奏已初步形成。(三)未來五年:生態能力將決定長期勝負隨着AI大模型的快速發展,AI眼鏡的價值不再僅依賴硬件,而是逐步轉向“軟硬一體+生態整合”的平臺競爭。在這個過程中,誰能掌握“硬件模組自主+AI能力深度綁定+系統層控制權+開發者社區建設”四大關鍵資源,誰就有可能成爲“手機之後”的移動終端平臺主導者。投資熱點與潛力賽道AI眼鏡作爲新一代智能終端,其產業鏈橫跨光學顯示、傳感器、芯片、AI算法、人機交互、能源系統等多個技術維度。雖然當前仍處於“探索期+技術預演”階段,但產業鏈上多個環節已開始湧現可投資、可落地、具備高成長性的“微突破口”。基於我們對產業鏈的觀察,AI眼鏡相關的投資機會集中於六大潛力賽道:(一)光學模組與新型顯示技術:站上輕量化浪潮的C位隨着C端市場對“日常佩戴舒適度”要求不斷提升,光學模組已成爲AI眼鏡輕量化的核心瓶頸。其中光波導+Micro-LED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組合方向:光波導(陣列光波導/全息光波導)具備體積小、透光好等優勢,是實現眼鏡形態的關鍵;Micro-LED則提供更高亮度、更低功耗,是替代傳統LCOS、OLED的下一代顯示技術。目前光學模組與新型顯示技術行業仍存在較高技術門檻,具備工藝沉澱和量產能力的企業極具投資價值(二)專用AI芯片與邊緣計算:算力分佈決定交互體驗AI眼鏡的核心交互依賴“本地+雲端”的協同計算架構,對芯片算力、功耗和尺寸要求極高。當前主流廠商正從手機SoC方案向定製AI芯片/邊緣推理模塊演進,相關機會包括:聚焦語音識別、圖像理解、空間定位等場景優化的芯片初創公司;在AI-NPU指令集、低功耗調度、異構計算等方向具備核心專利的企業;能將AI計算從雲端壓縮至終端,提升響應效率、降低能耗的邊緣計算方案商。代表玩家如寒武紀、地平線、Black Sesame(黑芝麻智能),但更具場景定製能力的輕量化芯片公司仍是VC機構關注重點。(三)多模態人機交互技術:AI Agent的能力出口AI眼鏡不是攝像頭的延伸,而是AI交互的“窗口”。因此,在語音、手勢、眼動、觸控等多模態交互技術上的突破,決定了其用戶體驗能否媲美智能手機。語音交互將成爲主入口,對“語義理解+多輪對話+情境感知”的要求遠高於智能音箱;手勢+眼動識別則爲AR/AI增強界面提供自然操作方式,目前已進入產業化早期;AI Agent的落地最終依賴“知識在場”+“交互在場”,即系統能否真正理解用戶意圖並實時反饋。這一賽道的代表性項目包括出門問問、小犀智能、聲智科技、Umetrix等,部分企業已具備商業化產品和B端合作案例。(四)垂直行業解決方案商:B端“隱形冠軍”逐步浮出水面在AI眼鏡的B端應用中,ROI已經被驗證的場景正在釋放真實採購需求。遠程巡檢、工業培訓、醫療手術、倉儲物流、公共安全等領域,已率先出現一批“方案型”公司,具備較強交付能力和商業閉環。這些公司不一定自研硬件,但通過軟硬一體的集成能力,爲工業客戶提供定製化系統、服務和運維支持。例如:Rokid在國家電網、華潤電力的巡檢部署;影目科技在智能製造產線的指導訓練;RealWear在海外製造、油氣領域的廣泛佈局。這類垂直領域“AR隱形冠軍”企業,將成爲IPO或併購的熱門方向。(五)操作系統與開發工具鏈:AI眼鏡的“安卓時刻”將至?AI眼鏡想成爲平臺,必須具備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統能力。但目前市場仍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眼鏡OS”標準,生態處於碎片化早期:Rokid等在構建自有操作系統與SDK;谷歌、蘋果擁有成熟開發者平臺,但尚未釋放眼鏡版;國內如小米、小度等嘗試整合手機+眼鏡的跨端能力。因此,圍繞AI眼鏡專屬OS、開發工具鏈、中間件平臺的方向仍屬空白地帶,具備底層技術與平臺思維的團隊值得重點關注。(六)供應鏈與製造自動化:性價比將成爲突圍關鍵隨着C端產品規模化的推進,“價格帶”將成爲決定AI眼鏡能否普及的核心要素。因此,從微型攝像頭、主板結構件到電池組裝、熱管理等供應鏈環節切入的技術型公司,也將迎來價值重估。尤其是在中國,供應鏈體系更完整、製造工藝更高效,適配AI眼鏡的專用製造商、測試平臺、模具廠將在2025年迎來大客戶訂單窗口。鑫鼎晟建議重點關注五大賽道:1)光波導+MicroLED模組集成商2)垂直行業AI眼鏡應用解決方案商(電力、醫療、安防)3)語音/視覺多模態交互技術公司4)具備“芯片+OS”能力的智能終端企業5)眼鏡專用供應鏈與製造自動化企業從模組到AI交互,中國AI眼鏡產業的真正機會,既藏在精密高效的“供應鏈”,也藏在直擊需求痛點的“應用方案商”之間。我們始終認爲,這條賽道的爆發點,不在於某一個單點技術的突破,而在於技術與應用的組合創新,以及圍繞用戶價值構建起的完整產業生態閉環。對於投資機構與巨頭廠商而言,若能在這些“微節點”上提前佈局,有望在中長期把握下一代終端革命帶來的結構性回報。風險提示與政策影響AI眼鏡的崛起,既踩在技術週期的風口,也置身於政策與監管的多重博弈之中。從政策層面來看,我國已連續數年將“人工智能終端”列爲重點發展方向:2022年科技部支持建設“新一代人工智能示範場景”;2023年,工信部在數據安全、虛擬現實與行業融合等方面接連發布標準與行動指南;2024年,隨着《“人工智能+”行動計劃》與《工業控制系統網絡安全防護指南》的落地,AI眼鏡作爲“智能終端+AI交互”的典型載體,已被地方政府納入產業佈局(如深圳、北京等專項支持計劃),政策利好正逐步向地方滲透。但政策紅利的另一面,是對“安全、隱私、倫理”合規性的更高要求。(一)技術風險:從性能瓶頸到體驗瓶頸雖然AI眼鏡在視覺識別、語音交互、顯示技術上取得了階段性突破,但關鍵技術仍面臨“能用”與“好用”之間的鴻溝。光學顯示:光波導方案依舊昂貴、良率不穩定,Micro-LED量產難度高,BirdBath方案雖便宜但體積難控。算力與散熱:專用AI芯片尚未形成統一標準,在眼鏡這樣高度集成的設備中,如何在算力、續航、發熱之間達成平衡仍是難題。人機交互體驗:語音識別誤差率仍受環境干擾,手勢識別場景限制大,部分用戶反饋“存在感強”“社交不適”,難以自然融入日常生活。系統生態不完善:目前各家大多采用定製版安卓或輕量化系統,尚未形成統一生態標準,應用適配與開發者參與度低。(二)市場風險:C端教育難、B端碎片化從需求端看,To C與To B兩大市場面臨不同挑戰:C端市場教育仍需時間:用戶尚未建立對AI眼鏡“使用剛需”的認知,大多產品仍停留在“好玩”“嚐鮮”,轉化率與復購率低;且價格普遍偏高(2000元以上),決策門檻高於智能手環、耳機等可穿戴設備。B端應用碎片化,落地難複製:雖已有工業巡檢、遠程維護、醫療影像等應用案例,但大多爲定製化、項目制部署,缺乏標準化解決方案,難以規模複製。同時,採購決策鏈長,ROI驗證週期較慢,對初創公司的生存考驗極大。(三)隱私安全與合規風險AI眼鏡涉及“全天候信息採集+AI實時分析”的典型能力組合,對數據合規、安全邊界提出極高挑戰。數據採集合法性問題:如在公共場合拍攝、識別他人面部或語音,可能觸發隱私糾紛,尤其在中國、歐洲、美國這類對數據治理日益嚴格的市場。AI模型濫用風險:AI眼鏡接入大模型能力後,可能出現“深度僞造”“自動標籤”“人羣分析”等功能,面臨倫理與社會風險。政策監管日趨細化:例如國內《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已明確用戶知情、同意等義務,2024年起,各地開始出臺針對AI終端的新規(如深圳率先落地AI眼鏡管理細則)(四)國際競爭與地緣風險對於中國創業公司而言,還需特別關注海外市場的不確定性:地緣政治風險:AI芯片、操作系統、中間件等關鍵依賴仍掌握在海外供應鏈,可能受制裁或出口限制影響。本地化障礙重重:如歐美市場對隱私極爲敏感,AI眼鏡入場需提前做合規認證,且存在文化適配、使用習慣差異,品牌出海並非一帆風順。結尾在智能手機走向存量時代後,AI眼鏡正在成爲科技巨頭、產業資本和先鋒創業者共同押注的“下一個入口”。它不僅代表着技術疊加的奇點——將AI大模型、空間計算、智能感知、人機交互、超低功耗芯片、光學模組等尖端能力融合在一副眼鏡中;更可能在C端重塑個體的數字交互方式,在B端成爲工業智能化的“感知前哨”。我們觀察到,從華爲、小米、TCL等消費巨頭的動作,到Rokid、雷鳥創新等本土先鋒的迭代,再到模組、芯片、操作系統、AI模型等供應鏈各層的聯動,中國已經形成“技術演進—場景驗證—政策支持—資本佈局”的正向循環。在這條賽道上,真正值得關注的,不是某一項單點技術的突破,而是如何形成技術與場景的“組合創新”、打造軟硬件協同的“閉環生態”。站在2025年的臨界點,AI眼鏡的C端市場尚待教育,B端方案還在磨合,風險與機會並存。但正如所有底層平臺革命的早期一樣,歷史的槓桿常常撬動於微小的節點,那些率先洞察產業演進底層密碼,精準錨定供應鏈與解決方案戰略支點的先行者,收穫的將不僅是轉瞬即逝的風口紅利。他們真正開啓的,是一扇通往新終端時代的變革之門——在那裏,重構的產業格局與爆發的市場潛能,正等待着智慧與遠見的加冕。鑫鼎晟鑫鼎晟是中國科創領域的融資專家,以“技術價值發現+產融結合賦能”爲核心,專注爲人工智能、新質生產力、先進製造及科創產業構建提供全週期資本解決方案。成立9年來累計服務科技企業超700家,助力30餘家企業成功上市,攜手全球衆多頂級投資機構構建深度價值網絡,完成股權融資規模超12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