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鼎晟觀點:智駕平權時代:4D毫米波雷達正駛入感知系統"剛需區"
發布時間:2025-03-25
瀏覽量:7

鑫鼎晟觀察發現,不久前,比亞迪宣佈“天神之眼”智駕系統將覆蓋全系21款車型,從仰望U8到海鷗智駕版,均實現高速NOA(領航輔助駕駛)功能標配,且多數車型“增配不漲價”。而其近期推出的秦DM-i智駕版車型,更以6.98萬元起的補貼後價格,將導航輔助駕駛與自動泊車功能普及至10萬元以下市場,進一步衝擊傳統燃油車與高價智駕車型的競爭格局。技術普惠的實現,離不開硬件成本的持續下探與感知方案的迭代。以4D毫米波雷達爲例,相比傳統毫米波雷達,其通過增加垂直測高能力和高密度點雲輸出,大幅提升了對靜止物體、低矮障礙物的識別精度,成爲L2+級智駕系統的“性價比之選”。比亞迪等車企通過融合4D毫米波雷達與視覺感知方案,在降低對高成本激光雷達依賴的同時,仍能保障高速NOA、自動泊車等功能的可靠性——這正是秦DM-i智駕版以不足7萬元實現高階功能的關鍵技術支撐。智駕技術普惠的背後,是車企對產業邏輯的重構:當“價格屠夫”遇上“數據驅動”,智駕技術不再僅是高端車型的溢價標籤,而是成爲全民出行的“標配”。這一趨勢不僅重塑了消費者對智能汽車的認知,也爲行業提供了“降本不降質”的範本。本篇行研將聚焦智駕行業,從三大核心維度展開分析:價值有哪些:4D毫米波雷達價值及其在智駕平權下的作用投資機會在哪:市場空間、滲透率、產業鏈結構與代表廠商如何看待產業未來發展:核心競爭維度與差異化機會,什麼樣的企業會破局突圍?感知系統升級是智駕平權的關鍵路徑近年來,一個顯著的變化正在汽車行業悄然發生:曾經只出現在豪華車型上的智能駕駛功能,如今已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根據最新市場調研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市場L2級智能駕駛新車裝配率已突破40%。行業分析師預測,到2026年,L2級智能駕駛將成爲15萬元以上車型的標配,而這一功能在整體新車市場的滲透率有望突破80%。這種快速普及的態勢,與十年前倒車影像的普及軌跡驚人地相似,但演進速度卻快了三倍不止。儘管趨勢明確,但當前高階智駕仍集中於高價車型。例如,特斯拉FSD選裝費高達6.4萬元,華爲ADS高階包需額外支付3萬元,導致2024年中國市場僅不到10%的車輛配備高階功能。然而,70%的汽車消費集中在20萬元以下市場,這意味着多數消費者被排除在外。智駕若想真正普及,必須打破“高價=高配”的固有邏輯,通過技術降本與規模化量產實現“平權”,使其成爲像安全帶一樣的基礎安全配置。在這場智駕普及戰中,感知系統的升級尤爲關鍵。拆解當前主流智駕方案的技術金字塔,我們發現4D毫米波雷達的快速成熟正在改寫行業遊戲規則。這項技術通過在傳統毫米波雷達基礎上增加垂直高度和目標輪廓探測能力,實現了接近激光雷達的感知精度,卻只需要其1/5到1/10的成本。這種突破性進展讓10萬元級別的平價車型也能獲得可靠的智能駕駛能力,從根本上改變了高階智駕只能是豪華車專屬的行業格局。市場數據佐證了這一點:2023年搭載4D毫米波雷達的車型中,15萬元以下佔比已達37%,較2021年提升28個百分點。隨着國產供應鏈成熟和融合算法優化,4D毫米波雷達正以更高的性價比推動智駕功能向大衆市場滲透,讓更多消費者享受到智能駕駛的便利。4D毫米波雷達推動智駕平權的決定性優勢成本優勢顯著:激光雷達雖精度高,但單價仍在千元以上,而4D毫米波雷達價格已下探至數百元,使10萬級車型也能搭載高階感知系統。全天候穩定表現:相比攝像頭易受雨雪、逆光干擾,4D毫米波雷達在惡劣天氣下仍能穩定工作,提升智駕系統的可靠性。彌補純視覺方案短板:特斯拉等純視覺方案依賴高算力AI彌補硬件不足,而4D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的融合方案能以更低成本實現相似效果,更適合平價車型。以比亞迪爲例,王傳福提出“用智駕滲透率衡量行業發展”,將智駕從“營銷噱頭”轉爲“普惠技術”,直接衝擊合資品牌高價低配的商業模式,並倒逼自主品牌加速技術迭代。此舉不僅重塑消費者心智(“智駕≠高價”),更推動產業鏈成本下降(激光雷達、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成本降幅超40%)。而比亞迪之所以能實現智駕平權,源於其“垂直整合”戰略下的技術突破:比亞迪以純視覺方案(天神之眼C)規避激光雷達的高成本,同時依託440萬輛智駕車型的實時數據訓練算法,實現“越用越智能”,並通過垂直整合產業鏈與自研硬件(如4D毫米波雷達),將高階智駕功能的硬件成本壓縮至行業1/3。智駕平權不僅是價格下探,更是一場技術路徑與商業邏輯的雙重革命。4D毫米波雷達在智駕平權下的關鍵價值當激光雷達還在爲"千元級"成本掙扎時,4D毫米波雷達已經悄然改寫了智駕傳感器的遊戲規則。它的真正價值,不僅在於比激光雷達便宜60%的硬成本優勢,更在於它讓高階智駕的普及速度超出了行業預期——10萬級車型用上L2+級功能不再是營銷噱頭,而是可量產的現實。這背後,是4D毫米波雷達用更靈活的商業模式,填平了"技術高配"和"市場低價"之間的鴻溝。技術適配性纔是4D毫米波雷達的隱形王牌。不同於激光雷達在L4自動駕駛上的"頂配"定位,4D毫米波雷達展現出罕見的市場彈性:既能通過堆疊芯片滿足Robotaxi的高精度需求,也能用單芯片方案適配家用車的AEB、ACC等基礎功能。這種"上下通喫"的特性,讓它成爲車企應對智駕分化的最優解——同一套硬件架構,只需調整算法就能覆蓋從L2到L4的全場景需求,大幅降低了車企的研發邊際成本。與此同時,國產供應鏈正在重塑行業生態。華爲的5nm雷達芯片、楚航科技的認知雷達算法,這些突破讓中國玩家首次站上毫米波雷達的技術制高點。與激光雷達早期"組裝進口部件"的路徑不同,4D毫米波雷達的國產化帶着鮮明的垂直整合特徵:從芯片、天線到算法,本土企業正在構建閉環技術體系。這種深度自主不僅加速了成本下探,更催生了像《車載毫米波雷達接口標準》這樣的行業公約——當技術路線開始統一,規模化效應就會指數級釋放。同樣的,市場正在給出最真實的反饋:2024年國內4D毫米波雷達裝車量預計突破300萬顆,其中自主品牌佔比將首次過半。這個數字背後,是車企對"去激光雷達化"路線的重新審視。特斯拉用純視覺方案證明,智駕的終局未必是堆砌昂貴傳感器;而4D毫米波雷達的出現,則提供了另一種可能——用80分的性能實現95%的場景覆蓋,或許纔是智駕平權的最優解。智駕系統下探推動市場滲透率顯著躍升(一)市場增長曲線呈現“陡峭化”隨着高階智駕系統加速向15萬元以下市場滲透,4D毫米波雷達市場增長曲線呈現“陡峭化”特徵,預計2025年,中國4D毫米波雷達市場規模約達81億元人民幣,2030年增長至449億元人民幣。這一趨勢主要受益於三大核心驅動力:車企成本壓力下對高性價比感知方案的迫切需求中國自主供應商技術突破帶來的產業鏈成熟L2+級智能駕駛功能正在成爲10-15萬元車型的差異化賣點市場增長的關鍵拐點將出現在2025年,屆時4D毫米波雷達將完成從"選配"到"標配"的轉變。值得注意的是,國產供應商市場份額預計將從2023年的45%提升至2030年的75%,本土化供應鏈的成熟將進一步加速市場下沉和技術迭代。(二)市場滲透率提升帶來的衍生影響市場下沉帶來的技術需求變化尤爲明顯。過去兩年,10-15萬元價位車型的智駕配置率提升了近三倍,但消費者對成本的敏感度並未降低。這就形成了一個看似矛盾的需求:既要實現接近L3的感知能力,又要將系統成本控制在3000元以內。4D毫米波雷達恰好填補了這個空白——其點雲密度達到傳統雷達的16倍,在行人識別、靜止物體檢測等關鍵場景的表現已接近低線數激光雷達,而成本僅爲後者的三分之一。這種"降維打擊"式的性價比,讓車企在配置高階智駕時有了更多選擇空間。更深遠的影響在於技術路線的重構。隨着4D毫米波雷達性能提升,部分車企開始嘗試"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的混合感知方案,逐步減少對激光雷達的依賴。這種轉變不僅降低了系統複雜度,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更具彈性的供應鏈體系。國產廠商如華爲、森思泰克等已實現從芯片到算法的全棧自研,使得4D毫米波雷達的國產化進程比當年激光雷達快了至少18個月。當技術自主權與規模效應形成正向循環,市場滲透率的提升就成爲了必然結果。此外,值得玩味的是,這場技術變革正在重塑行業競爭邏輯。在智駕系統下探的過程中,真正贏得市場的不是參數最亮眼的方案,而是能在性能、成本和可靠性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的技術路線。4D毫米波雷達的崛起證明,智能駕駛的普及從來不是一場單純的技術競賽,而是一場關於商業可行性的精密計算。當行業從狂熱的技術堆砌轉向務實的功能實現,或許這纔是智能駕駛走向真正普及的開始。新形式下的產業鏈結構與代表廠商(一)產業鏈結構從當前產業鏈來看,4D毫米波行業可大致分爲上游高研發密度領域、中游雷達整機廠商、下游車企應用與場景落地三個環節。上游技術壁壘構建行業護城河:不同於普通雷達部件供應商,4D毫米波雷達的上游是典型的高研發密度領域。天線設計(特別是MIMO陣列)、77/79GHz高頻毫米波芯片、信號處理算法構成了三大技術門檻。中游集成暗藏技術陷阱:表面看,中游的雷達整機廠商(如傳統汽車電子巨頭大陸、博世)佔據着產業鏈主導地位。但事實上,4D毫米波雷達的競爭本質是軟件定義硬件的較量。我們認爲,未來3年行業將出現明顯的"代際差":第一梯隊玩家靠算法迭代維持技術溢價,而組裝型廠商將陷入價格戰泥潭。下游應用催生新價值網絡:隨着4D毫米波雷達分辨率突破0.5度角精度,其應用場景正從單純的ADAS向車路協同、工業檢測等泛物聯網領域擴展。我們預判,具備車規級與工業級雙重認證能力的廠商,將獲得定義行業標準的資格。(二)代表廠商與市場格局4D毫米波雷達的崛起催生了一批具有垂直整合能力的中國廠商。華爲的毫米波雷達芯片、楚航科技的天線設計、森思泰克的量產能力,這些關鍵環節的自主可控,使得國產4D雷達在性能接近國際大廠的同時,成本優勢達到30%以上。與激光雷達產業早期依賴進口部件的被動局面不同,4D毫米波雷達的國產化進程從一開始就帶着鮮明的技術自主特徵。這種全棧自研的模式不僅加快了產品迭代速度,更重要的是讓中國企業在標準制定階段就掌握了話語權。市場格局的變化同樣值得關注。傳統TIER1巨頭如博世、大陸正在面臨來自中國廠商的強力挑戰。華爲的4D成像雷達已獲得多家頭部車企定點,而初創企業如幾何夥伴更是憑藉AI算法優勢打入高端市場。這種競爭態勢與三年前的激光雷達市場截然不同——當時國內外廠商還處於同一起跑線,而今天的4D毫米波雷達領域,中國供應鏈已經展現出明顯的先發優勢。特別是在車規級芯片等核心環節,海思等企業的突破正在改寫全球產業分工格局。這場技術變革的深層意義在於,它證明了智能駕駛的普及不一定要依賴昂貴的傳感器堆砌。比亞迪等車企的市場策略表明,消費者更需要的是"夠用且好用"的智駕體驗,而非參數至上的技術炫技。4D毫米波雷達恰好處在性能與成本的甜蜜點上,這種平衡感或許纔是智駕平權的真正內涵。當產業從狂熱的技術競賽迴歸到商業本質,中國供應鏈在這輪變革中展現出的敏捷性和創新力,可能將成爲影響全球智駕格局的關鍵變量。核心競爭維度與差異化機會(一)未來的競爭維度在智駕平權的影響下,傳感器市場迎來新一輪爆發,雖然4D毫米波雷達是當前平權路徑的最優解,但企業同樣面臨一個關鍵命題:如何在不犧牲性能的前提下,將成本壓縮到車企可接受的範圍,同時滿足整車平臺對傳感器尺寸的嚴苛要求?這看似不可能三角的挑戰,恰恰孕育着最大的商業機會。頭部廠商給出的答案是——通過芯片級創新重構產品架構。華爲的海思雷達芯片將傳統分立式方案的20餘個元器件集成到單顆SOC,不僅將BOM成本降低40%,還實現了模塊體積縮小60%的突破。這種"芯片定義雷達"的新範式證明,硬件層面的深度集成纔是打破平衡困局的終極解法。1、從單點突破到系統級解決方案的進化當行業從"裝不裝雷達"發展到"裝幾顆雷達"的階段,市場競爭維度已發生本質變化。最新車型平臺普遍採用5-8顆毫米波雷達的配置方案,這對供應商提出了全新要求——不再是提供標準化單品的零部件商,而要成爲能優化整車感知架構的系統服務商。大陸集團的SRR+LRR組合方案證明,通過前向雷達與角雷達的協同設計,可減少30%的算力冗餘。而國內廠商如德賽西威推出的"4D+視覺"融合套件,更展現出從單一傳感器向感知系統躍遷的產業趨勢。這種轉變意味着,未來能提供完整車規級解決方案的企業,將獲得遠超零件供應商的估值溢價。2、算法護城河:毫米波雷達的第二增長曲線硬件方案逐漸趨同的當下,算法能力正成爲區分廠商價值的關鍵標尺。特斯拉的毫米波雷達雖然硬件規格平平,但通過獨創的Occupancy Networks算法,實現了對異形障礙物的精準識別。這個案例揭示了一個行業真相:在射頻芯片國產化突破後,軟件算法纔是拉昇產品上限的核心變量。楚航科技開發的認知雷達系統,通過AI實時優化波束成形,將運動軌跡預測精度提升至98%,這種"軟件定義性能"的模式正在重塑行業競爭邏輯。值得注意的是,頭部廠商的算法優勢往往建立在海量真實路測數據基礎上,這種數據閉環構建的壁壘,比硬件專利更難被後來者突破。(二)未來領導廠商的核心能力在智能駕駛從高端配置向大衆市場普及的進程中,4D毫米波雷達廠商的競爭已進入深水區。未來能夠引領市場的企業,必須構建起超越硬件製造的綜合能力體系,這不僅是技術實力的比拼,更是對產業理解深度的考驗。1、系統級工程能力成爲首要門檻真正的行業領導者必須具備將芯片、天線、算法等模塊整合爲完整車載系統的能力。特斯拉在毫米波雷達上的實踐表明,單純追求參數指標毫無意義,關鍵在於如何讓傳感器完美融入整車電子架構。華爲推出的"雷達即服務"模式值得關注,其將4D雷達與MDC計算平臺深度耦合,實現了感知時延降低40%的突破。這種系統思維意味着,廠商不僅要懂雷達技術,更要理解自動駕駛系統的運作邏輯,甚至預判下一代電子電氣架構的演進方向。2、數據驅動的持續進化能力毫米波雷達行業正在經歷從"硬件交付"到"服務運營"的範式轉變。領先廠商如Mobileye已建立起包含數百萬輛車的實時數據閉環,使其算法能夠持續迭代。這種能力在4D毫米波雷達領域更爲關鍵,因爲點雲數據的解析質量直接取決於算法訓練數據的豐富程度。楚航科技與頭部車企共建的"道路場景庫"包含超過2000種中國特色工況,這種數據資產形成的壁壘,遠比短期價格優勢更具持久性。未來頂尖廠商的競爭力,將體現在數據獲取、清洗、標註到算法優化的全流程效率上。3、跨領域協同創新能力隨着艙駕一體化趨勢加速,4D毫米波雷達的應用場景正從傳統ADAS向艙內監測、車路協同等領域擴展。大陸集團最新發布的雷達方案同時滿足車外感知和乘員體徵監測需求,這種多功能集成展現了頭部廠商的技術延展性。更值得關注的是,領先企業開始將通信能力植入雷達模塊,博世的5G-V2X雷達原型已能實現300米範圍內的車路信息交互。這種打破傳統功能邊界的技術融合,要求廠商具備射頻、AI、通信等多領域的交叉創新能力。綜上所述,我們認爲在智駕平權的大背景下,4D毫米波雷達市場的終局競爭者,必定是那些既能深耕核心技術,又具備產業生態整合能力的"全能型選手"。他們不僅需要掌握從芯片到軟件的完整技術棧,更要具備將技術轉化爲商業價值的系統思維。當行業從單一產品競爭轉向整體解決方案的較量時,這種多維能力的組合將成爲區分市場領導者和跟隨者的關鍵標尺。而中國廠商在這一輪競爭中展現出獨特的敏捷優勢——華爲的通信技術積累、比亞迪的垂直整合能力、初創企業的算法創新,這些差異化優勢的組合,或許將重塑全球毫米波雷達產業的權力格局。(三)投資視角下的價值錨點在4D毫米波雷達的投資版圖中,我們建議重點關注三類標的:首先是具備芯片-算法全棧能力的平臺型企業,如華爲毫米波雷達;其次是深耕特定場景的算法specialists,如專注車路協同的幾何夥伴;最後是擁有車規級量產經驗的集成商,如已進入比亞迪供應鏈的森思泰克。需要警惕的是,這個領域已出現細分賽道過度擁擠的現象,角雷達市場的價格戰苗頭初現。真正的價值機會藏在兩個維度:一是前向雷達市場的國產替代空間,二是4D成像雷達與艙內感知的融合創新。當前行業正在從軍備競賽轉向價值深耕,那些能打通"芯片設計-算法優化-車規量產"全鏈條的企業,終將在洗牌中勝出。風險提示與挑戰因素在4D毫米波雷達市場高歌猛進的表象下,也暗藏着不容忽視的結構性風險。首當其衝的是技術路線的不確定性——特斯拉堅持的純視覺方案與Waymo推崇的激光雷達路線,正在從兩端擠壓毫米波雷達的生存空間。更值得警惕的是,隨着BEV+Transformer架構的成熟,多傳感器融合方案正在重構感知系統的價值分配。毫米波雷達廠商必須回答一個尖銳問題:當算法能彌補硬件缺陷時,中端傳感器的不可替代性究竟還剩多少?市場增速放緩的陰雲同樣不容小覷。2023年中國L2級智駕滲透率已達32%,增速較上年下降11個百分點,這種"減速增長"的新常態將直接傳導至上游傳感器市場。尤其對於定位中高端的4D毫米波雷達而言,車企在成本壓力下更傾向於採用"減配不減功能"的策略,比如用優化算法+傳統雷達替代4D方案。某自主品牌供應鏈負責人透露,其新車型平臺已將毫米波雷達配置數量從5顆縮減至3顆,這種"夠用主義"的盛行可能提前觸達市場天花板。地緣政治帶來的供應鏈風險更具破壞性。4D毫米波雷達的核心射頻芯片仍嚴重依賴英飛凌、恩智浦等國際大廠,而美國最新出口管制清單已涵蓋部分高性能ADC芯片。更棘手的是,車規級芯片長達18個月的認證週期,使得切換國產替代方案的成本遠超預期。2022年某國產雷達廠商因TI芯片斷供導致項目延期的案例警示我們,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沒有哪個環節能獨善其身。對初創企業而言,行業門檻的急速抬高正形成致命擠壓。當頭部廠商將算法團隊規模擴大至300人以上,把芯片製程推進到7nm節點時,後來者已很難靠單點突破贏得市場入場券。安霸半導體與傲酷雷達的合併案例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在這個需要持續投入的賽道,缺乏全棧能力的玩家終將被淘汰出局。值得深思的是,當資本開始追捧"大而全"的頭部企業時,那些專注細分領域的創新者該如何找到生存縫隙?或許答案在於構建差異化生態位——就像某些廠商專注商用車特定場景那樣,在局部市場建立不可替代性。結語智能駕駛的普及正在經歷從“技術嚐鮮”到“大衆標配”的轉變,而4D毫米波雷達的崛起,無疑是這一進程的關鍵推手。它的價值不僅在於以更低的成本實現高階智駕功能,更在於重塑了行業對技術路徑的認知——當激光雷達仍在爲“千元級”成本掙扎時,4D毫米波雷達以更高的性價比和全天候穩定性,成爲10萬級車型智駕普惠的最優解。比亞迪的“天神之眼”系統、特斯拉的純視覺方案、華爲的激光雷達路線,共同勾勒出智能駕駛未來的多元化競爭格局。但無論技術如何演進,核心邏輯始終未變:真正的智駕平權,不是單純的價格下探,而是性能、成本與可靠性的最優平衡。4D毫米波雷達恰恰證明了這一點——它讓高階智駕不再是豪華車的專屬,而是普通消費者觸手可及的安全配置。在這場變革中,4D毫米波雷達或許只是起點,而非終點。隨着艙駕一體化、車路協同等新場景的拓展,感知技術的邊界仍在不斷延伸。那些能夠提前佈局國產替代芯片、深度綁定頭部車企、構建數據閉環的廠商,纔有可能在行業洗牌中存活下來。畢竟,在智能駕駛這個長週期賽道里,活得久比跑得快更重要。鑫鼎晟鑫鼎晟是中國科創領域的融資專家,以“技術價值發現+產融結合賦能”爲核心,專注爲人工智能、新質生產力、先進製造及科創產業構建提供全週期資本解決方案。成立9年來累計服務科技企業超700家,助力30餘家企業成功上市,攜手全球衆多頂級投資機構構建深度價值網絡,完成股權融資規模超12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