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鼎晟分析:AI玩具,下一代"親密形態"的智能終端
發布時間:2025-04-05
瀏覽量:7

鑫鼎晟研究團隊認爲,當我們談論“玩具”時,慣性地會聯想到兒童、娛樂與消費屬性。但在AI技術快速演進的當下,玩具的定義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它不再只是兒童的專屬物件,也不僅是簡單的娛樂工具,而正逐步演變爲一個集感知、交互與情緒反饋於一體的智能終端。它可能是孩子成長中的夥伴,也可能是老年人日常的陪伴者,亦或是成人情緒緩釋的寄託載體。AI玩具的出現,本質上是“AI人格化”從雲端落地到家庭生活場景的一次重要嘗試。這類產品並非傳統意義上“玩具+AI模塊”的疊加,而是在產品設計之初就以內嵌人工智能爲核心驅動,以真實交互與長期陪伴爲目標,從而打開一個全新的技術應用與消費需求結合的落地場景。本篇文章將圍繞以下三點展開:它是什麼:AI玩具的行業邊界與核心技術棧機會在哪:主要應用場景、競爭格局與教育融合路徑我們怎麼看:投融資趨勢演變下的未來機會與挑戰什麼是“AI玩具”?在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玩具這一看似傳統的消費品類,正在經歷一次深刻的智能化重構。我們所說的“AI玩具”,不應再被狹義地理解爲“兒童玩具”或“娛樂玩具”。事實上,從技術視角出發,AI玩具的定義邊界,正在快速延展至全年齡層的陪伴與互動型產品,其核心特徵在於“由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可學習、可交互、可個性化的玩具系統”。我們認爲,AI玩具界定應是AI+玩具的融合產物。不同於傳統智能玩具預設式、指令式的交互方式,AI玩具以大語言模型、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NLP)、情感計算等技術爲核心,能夠理解、回應並適應用戶,具備一定程度的“自我學習”與“擬人互動”能力。換句話說,AI玩具是以人工智能算法爲核心驅動力,能夠與用戶進行自然語言交流、視覺識別交互並實現情感反饋的“軟硬一體”交互系統終端。典型能力包括:語音識別與自然語言處理:用戶可以與玩具進行自由對話,AI系統理解語義並作出自然回應;圖像識別與計算機視覺:具備攝像頭的AI玩具可識別用戶、物體、手勢甚至情緒;情感計算與心理反饋:通過語音語調、互動頻率和語義分析判斷用戶情緒,進行安慰、鼓勵等反饋;持續學習與個性化適配:AI玩具可以根據用戶的行爲數據與偏好,不斷優化互動內容,如故事風格、知識講解難度、情感回應語氣等。雖然AI玩具的初始市場多聚焦於兒童教育與家庭娛樂,但隨着技術能力的增強,其受衆正在迅速擴展,用戶範圍與應用場景早已超越“兒童”:對成年人而言,AI玩具正演化爲具有陪伴屬性的新型電子寵物,幫助緩解社交焦慮、孤獨感,成爲職場人日常解壓的情緒緩衝器;對老年人來說,AI陪伴玩具則兼具情緒陪護與生活助理功能,如定時提醒喫藥、遠程連接家屬、識別突發行爲等,補充傳統養老模式中的陪護缺口。因此,我們在本文中所指“AI玩具”,是指具有多模態感知能力,並通過AI算法實現長期互動、情感陪伴與個性化內容推送的泛齡用戶智能玩具系統,其應用橫跨兒童啓蒙、成人陪伴與老年護理多個生活場景,與其相關品類的邊界劃分如下:與“智能玩具”的區別在於後者大多功能固定、預設行爲,不具備模型驅動的交互深度;與“教育類硬件”的區別在於AI玩具強調“互動”與“情感”屬性,而非以課業輔導或知識點傳授爲核心;與“陪伴型機器人”的交集較大,但AI玩具通常體積小型化、可愛化、情感導向更強,且硬件設計更偏向玩具屬性而非工具型設備;與“家用機器人”或“工具型機器人”完全不同,後者以執行任務爲核心,如清潔、搬運、物流等,不在本篇研究內容範疇。綜上,AI玩具作爲AI技術在消費端最具溫度與情感連接的落地形式之一,正在打破“玩具即兒童”的刻板印象,成爲新時代家庭陪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用場景與趨勢演化:從“陪孩子”到“陪所有人”AI玩具的應用邊界,正隨着技術成熟與用戶認知的提升而不斷拓展。其功能也從早期的啓蒙教育與娛樂拓展至情緒陪護、社交陪伴乃至特殊羣體輔助,呈現出場景多元化、需求普適化的發展趨勢。本節我們將從用戶羣體出發,梳理AI玩具的主要應用場景,並分析其演化趨勢。(一)面向兒童:寓教於樂、行爲干預與心理陪伴這是當前AI玩具最成熟、商業化程度最高的市場。典型應用包括:語言啓蒙與認知教育:通過對話引導、故事講述、圖像識別遊戲等形式,幫助低齡兒童進行語言、數學、自然等基礎學習,部分產品結合語義理解能力,實現因材施教。行爲引導與親子溝通橋樑:部分AI玩具通過識別兒童情緒、行爲頻率,對“打人”、“哭鬧”等行爲進行柔性干預,還可向家長同步兒童狀態,促進親子理解。心理安撫與情緒陪伴:適用於獨處時間較長、性格內向或特殊兒童羣體(如孤獨症譜系),部分AI玩具強調情緒識別與“主動親近”。趨勢觀察:教育內容正從“死記硬背”轉向“情境交互+動態生成”;從“玩具+App”向“玩具即終端”遷移;AI教輔正在取代傳統錄音機/早教機的市場空間。(二)面向成年人:緩解孤獨與壓力的“數字朋友”以“解壓”、“陪伴”、“助眠”爲賣點的AI玩具產品正快速增長,尤其在女性、Z世代單身人羣中受歡迎。典型應用包括:情緒陪伴玩具:如主打“你不說話它也陪你”的毛絨AI寵物,通過語言、音效、震動等方式與用戶產生親密互動;社交互動玩具:如具備擬人語氣、角色扮演能力的AI角色,幫助用戶“練習對話”、“模擬情侶”;助眠與冥想輔助:通過語音節律引導、白噪音生成、體感互動等技術,提升用戶入睡質量。趨勢觀察:場景從“娛樂”轉向“心理慰藉”;對“安全性”和“隱私保護”的需求上升;逐漸形成“低頻交互+高情感價值”的新形態產品。(三)面向老年人:認知訓練與孤獨陪護的新抓手銀髮羣體在AI玩具中的應用仍處於早期,但增長潛力被高度關注,尤其在認知障礙預防和居家陪護場景下。典型應用包括:認知訓練:結合語音、遊戲、記憶任務等功能,輔助老年人進行日常腦力鍛鍊;情緒監測與語音陪聊:對獨居老人的情緒波動進行識別與回應,部分設備可緊急聯絡家屬;代際溝通橋樑:某些AI玩具允許家庭成員遠程上傳語音或視頻,實現跨時空陪伴。趨勢觀察:產品形態更加“非科技化”,偏向傳統玩偶或家居造型;更強調“易用性”、“耐摔抗壓”和“低維護成本”;有望納入“智能養老”政策支持範圍。(四)多人場景與公共空間應用的初步探索隨着AI玩具語義理解和社交行爲建模能力的增強,部分產品正走出家庭,進入幼兒園、親子中心、療愈機構等公共空間。潛在應用包括:羣體互動教學助手:支持多名兒童輪流參與的互動學習任務;情緒治療輔助工具:應用於兒童心理諮詢、康復訓練等場景;品牌營銷與空間運營助手:在商業空間中提供互動娛樂、客戶引導等功能。核心技術棧:支撐AI玩具智能化的五大關鍵技術AI玩具的核心價值,在於“會看、會聽、會說、會想、會陪”。其背後依賴的是多項AI技術的協同融合。從系統架構來看,一款成熟的AI玩具,通常由感知層、理解層、決策層與執行層四部分構成,底層則集成了算法與模型的持續訓練能力。(一)語音識別與自然語言處理(NLP):構建自然對話的橋樑AI玩具的第一入口是“語音”。語音識別(ASR)技術負責將用戶說話內容轉化爲文本,隨後自然語言理解(NLU)技術對文本進行結構化語義解析,從而理解用戶意圖。當前,大模型的出現極大提升了AI玩具的語言能力,使其從“關鍵詞觸發”邁向“開放式對話”。主流技術供應商如科大訊飛、百度、OpenAI等均提供可集成的語音-NLP一體化接口。進階能力包括:實時語音喚醒與降噪技術;兒童語音建模與識別;上下文記憶與連續對話;情緒語音識別與反饋生成。(二)計算機視覺(CV):感知用戶與環境的“眼睛”具備攝像頭模組的AI玩具,往往配備了輕量化CV算法,用於識別用戶面孔、情緒表情、動作手勢乃至空間物體。這類功能不僅提升交互沉浸感,還能支撐“看圖說話”、“情緒安慰”等場景。如某些產品能識別小朋友的哭臉並自動講笑話、安慰語音。關鍵能力包括:面部識別與情緒判斷;手勢控制與動作追蹤;圖像識別與目標檢測(例如識別繪本內容);SLAM(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在空間探索型玩具中的初步應用。(三)情感計算與行爲建模:理解用戶心理的“心”真正具備“陪伴”屬性的AI玩具,必須理解並適配用戶的情緒狀態。情感計算(Affective Computing)技術正是實現這一點的關鍵,它融合語音、語言、視覺等多模態輸入,判斷用戶當下的情緒狀態,並生成合適的回應策略。例如,一款針對孤獨症兒童設計的AI玩具,會根據孩子說話的節奏、音調變化和動作頻率來判斷焦慮水平,從而選擇“沉默陪伴”還是“主動引導”模式。關鍵應用包括:基於語音與表情的情緒識別;多輪對話情緒跟蹤;個性化行爲畫像與內容適配;陪伴強度與頻率的智能調節。(四)大語言模型(LLMs)與本地推理:驅動多輪交互與知識生成大模型正在全面重構AI玩具的智能基線。從過去的“預設問答”到現在的“自由對話與知識生成”,包括GPT、Claude、ERNIE等LLM被嵌入至AI玩具的雲端或邊緣端,承擔智能響應與生成任務。爲確保隱私與實時性,越來越多AI玩具正嘗試本地模型部署,如使用量化版Transformer、LLaMA等。典型能力包括:自由對話生成與上下文記憶;知識講解、故事續寫、作業輔導;多角色模擬(如模擬父母、寵物、小夥伴);語言風格模仿與用戶語言偏好學習。(五)多模態融合與邊緣AI芯片:支撐產品落地的硬件基礎AI玩具對延遲和成本敏感,因此越來越多廠商在硬件端採用專用邊緣AI芯片(如寒武紀、地平線、樂鑫等方案),以支持輕量模型的推理和多模態數據的融合處理。部分高端AI玩具甚至配備多個傳感器(麥克風陣列、ToF深感、IMU慣性模塊)以實現更真實的空間交互。核心部件包括:AI推理芯片或模組(NPU);多傳感器模組(攝像頭、麥克風、紅外感應);音頻處理DSP與電池管理系統;本地緩存與Wi-Fi/Bluetooth通信模塊。全球與中國的競爭格局:從跨界試探到全棧整合AI玩具所處的賽道,具有高度交叉性:它融合了人工智能、消費電子、內容生態、教育科技等多個產業基因。因此,其競爭格局呈現出“跨界玩家湧入、多元路徑並行、整合趨勢顯現”的特徵。無論是在全球範圍還是中國市場,AI玩具的發展均處於“生態初建”與“標準未定”的階段,尚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絕對壟斷者。全球格局:科技巨頭+創新初創“雙輪並行”(1)科技巨頭:AI能力外溢的“輕量試探”包括 Amazon、Google、Meta 等科技公司雖未大規模佈局AI玩具,但其AI能力正通過生態輸出的方式滲透進該領域。Amazon曾推出具備語音交互能力的兒童智能助手Echo Dot Kids,主打“安全可控”的家庭AI助手體驗;Meta則通過開放Llama模型和語音交互API,爲玩具製造商提供嵌入式AI支持;OpenAI的GPT系列模型,已被部分初創玩具企業整合進產品中,用於生成內容、角色扮演、實時對話等功能。這些玩家並不直接製造“玩具”,但正塑造整個AI玩具行業的底層技術範式。(2)初創企業:內容驅動的創新原力北美、以色列、韓國等地出現了一批專注AI玩具的創業團隊,普遍具備“軟硬結合”能力,產品強調教育性、情感交互與個性化。Yukai Engineering(日本):以“軟萌可愛AI陪伴式玩具”出圈,面向女性白領及工薪階層等對“情緒價值”更高要求的羣體;Moxie by Embodied(美國):美國明星項目,打造具有人格設定的AI陪伴機器人,強調社會情感學習,曾獲軟銀、亞馬遜、索尼、豐田、英特爾等投資;Luxrobo(韓國):以“模塊化AI教育玩具”出圈,面向中小學編程和STEM教學;Companion(美國):以“AI狗”形象切入成人市場,主打“情緒陪伴+語音交流”,獲得超6000萬美元融資。這些企業大多以“AI+內容”或“AI+情感”爲核心差異化能力,強調與大型平臺技術能力的協同,而非自建大模型。中國市場:產業融合與場景驅動特徵明顯中國的AI玩具生態發展節奏快於全球平均,主要得益於強大的智能硬件製造能力、龐大的兒童市場、逐步完善的AI基礎設施,以及消費者對新奇事物的較高接受度。(1)初創企業:內容驅動的創新原力傳統玩具企業正積極探索AI技術與產品的深度融合,推動產品形態的創新升級。奧飛娛樂推出了“喜羊羊超能鈴鐺娃娃”,與小冰公司合作,將AI大模型技術應用於毛絨玩具,實現語音交互和情感陪伴功能。 實豐文化發佈了基於AIGC技術的“AI魔法星”玩具,採用豆包大模型進行二次訓練,支持多角色切換和深層次對話,提升了互動體驗。 (2)教育科技與硬件公司:天然優勢玩家教育科技與硬件公司利用自身在AI技術和內容資源方面的優勢,積極佈局AI玩具領域。湯姆貓公司與西湖心辰團隊合作,推出了“湯姆貓AI童伴”,強調情緒感知能力,能夠根據孩子的情緒變化調整語音、語調和語速,提供個性化的情感陪伴。TCL在CES上展示了家用陪伴機器人Ai Me,搭載INDEMIND視覺機器人平臺,具備多模態交互能力,能夠通過語音、視覺和動作等方式與用戶進行自然交互,提供情感陪護和智能家居控制功能。華爲、小米等硬件巨頭雖未主打“AI玩具”標籤,但其智能音箱、兒童手錶等產品與AI玩具功能高度重合,具備潛在延伸空間。(3)AI創業公司與IP內容方的“聯合出圈”AI初創企業與知名IP內容方合作,推出融合AI技術與IP形象的創新產品,拓展市場影響力。FoloToy與字節跳動合作,推出了AI陪伴玩偶“顯眼包”,內嵌大模型AI機芯Magicbox,具備對話交互等功能,成爲2024年熱銷的AI玩具之一。 躍然創新推出了基於AIGC技術的對話交互式掛件玩具“BubblePal”,可掛在任意毛絨玩具上,實現語音交互功能,上市後銷量持續增長。 中國市場特別強調“場景化體驗”與“性價比”,因此競爭方式並不以技術爲唯一指標,而強調整合能力與商業路徑清晰度。綜上,儘管當前全球玩家衆多、產品形態不斷豐富,AI玩具已成爲AI應用最活躍的消費終端之一,但這一領域仍面臨一系列結構性難題,包括大模型與硬件的融合效率、用戶長期粘性的建立、兒童與老年人等特殊羣體的行爲適配、內容更新的成本與機制、數據隱私與倫理監管等。這些挑戰短期內限制了市場爆發的速度,卻也正是未來具備關鍵突破價值的方向。一旦在某些核心環節上取得技術或模式創新,AI玩具或將成爲AI技術“人格化”落地生活場景的關鍵通道,重新定義人類與機器的情感連接方式。融資趨勢與投資機會分析:資本加註“下一代智能終端”(一)投融資熱度上升,AI玩具成爲AI應用落地的潛力場景近兩年來,AI玩具賽道整體融資活躍,尤其是在生成式AI熱潮帶動下,資本將其視作“AI to C”場景的重要窗口。根據公開數據,2024年全球AI玩具相關企業融資事件超過40起,涉及金額累計超過10億美元。中國市場雖起步稍晚,但成長迅速,成爲全球投資人關注的第二增長極。從機構側來看,參與該賽道的投資者呈現以下幾個特徵:橫跨科技與消費的雙線投資人:如紅杉、GGV、真格基金,過去關注消費電子和教育內容,現轉向AI硬件創新;AI技術棧出身的機構介入終端佈局:如阿里達摩院、字節AI Lab系走出的創業團隊獲得融資,正在試圖打造具備“人格模型”的AI陪伴機器人;產業資本參與推動生態建設:如小米生態鏈、騰訊教育投資部、網易有道等,以CVC形式介入部分AI玩具項目。投資機構的多元化,反映出AI玩具同時具有科技屬性、消費屬性和教育屬性,是跨賽道融合的代表行業之一。(二)典型融資事件這些融資案例顯示出該賽道在技術路徑上已不止於“智能音箱+外殼”,而是向“高交互性+強AI能力+長期用戶留存”演進,形成與傳統玩具不同的價值判斷邏輯。(三)投資判斷的核心變量機構在評估AI玩具項目時,常從以下四個維度出發:相比傳統消費電子,投資機構視角更強調軟硬結合和用戶依戀機制,更類似於“AI版的哆啦A夢”而非“玩具手機”。未來機會與挑戰分析:AI玩具的下一個十年AI玩具正在成爲人工智能落地最具情感溫度的終端之一,但作爲一個仍在成型中的新興賽道,未來的發展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我們將從技術、政策、製造、市場和生態幾個關鍵維度,梳理其機會與挑戰。(一)技術演進對產品形態的改變:從“語音盒子”到“人格體”隨着多模態大模型、邊緣計算、情感計算等技術的進步,AI玩具的產品形態正發生根本轉變。傳統的“語音控制+內容播放”正在被更具交互感、適應性和“人格化”的產品所取代:多模態交互能力提升:不僅能“聽懂”語音,還能識別面部表情、動作姿態、甚至情緒變化;個性成長機制興起:AI玩具開始具備記憶功能與“成長型人格”,用戶使用越久,互動越豐富;硬件設計迴歸親密體驗:造型更軟萌、操作更無感,強調“陪伴感”而非“科技感”。未來,AI玩具有望成爲“低算力下的人格代理”,連接AI與用戶的長期關係,是AI到C端應用的重要入口。(二)合規風險挑戰:數據隱私與內容安全雙重審視面向兒童、老人等特殊人羣的AI玩具產品,在數據與內容兩個層面面臨高監管風險:隱私保護壓力加大:兒童面部、語音數據的採集、使用與存儲必須符合《個人信息保護法》《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規定》等法律要求;內容審覈體系仍未成熟:AI生成內容(如講故事、回答問題)存在偏差、誤導等問題,亟需企業建立內容“安全沙箱”機制;全球市場合規壁壘差異大:例如在歐美市場需滿足COPPA、GDPR等合規要求,增加出海門檻。監管正逐步加強,對從業者提出更高的合規與技術自律要求,也爲具備合規能力的公司帶來競爭優勢。(三)成本控制與規模化生產的難題:不是每家都能做“AI版的多啦A夢”AI玩具的製造,面臨“既要軟硬結合,又要低成本量產”的雙重壓力:AI算力與電池壽命的權衡:在成本可控的硬件中部署語音識別、大模型推理等功能仍具挑戰;定製化內容開發投入高:要適應不同年齡、語言、文化背景的用戶,內容生產需投入大量人力與資源;缺乏標準化產業鏈支持:相比手機、平板等成熟電子產品,AI玩具尚無穩定、模塊化的代工生態。這一階段,往往是“會做AI但不會做玩具”或“會做玩具但不懂AI”的團隊,在產品打磨與成本控制上不斷試錯。(四)用戶教育與市場培育週期:打造“用過就離不開”的依賴感AI玩具並非一次性消費品,而是一種“長期關係產品”,其用戶教育曲線和使用週期顯著高於傳統玩具:消費者認知還處早期:許多家長或用戶對AI玩具仍停留在“語音對話”認知,難以理解其長期價值;使用門檻影響活躍度:功能越強大,操作越複雜,對初級用戶構成門檻,需設計極簡、直覺的體驗方式;依賴機制的建立需時間:AI玩具的核心價值在於陪伴和互動,而非功能完成,形成用戶黏性需較長週期。需要企業持續教育市場、優化產品體驗、增強情感連接,從而實現“口碑傳播”而非“燒錢增長”。(五)潛在新機會:開源大模型+端側部署+本地內容生態在未來三年內,AI玩具可能迎來三項關鍵機遇的疊加:輕量開源大模型(如Mistral、MiniCPM)的出現,使得部署AI能力不再依賴雲端算力,助力成本下探;端側AI芯片發展,使得語音識別、NLP等能力可以本地運行,提升響應速度、保護用戶隱私;垂類內容生態建設,如“少兒心理對話數據庫”、“本地方言語音包”等,能構建產品差異化優勢。這將促使AI玩具從“技術炫技”走向“真實可用”,從“內容填充”走向“情境共鳴”,激發新一輪產品創新潮。鑫鼎晟觀點與投資建議:AI玩具的窗口期,剛剛開啓作爲長期關注硬科技與AI終端賽道的財務顧問機構,鑫鼎晟認爲,AI玩具正處於“智能硬件 × 情感經濟”融合創新的起點階段,其發展邏輯與早期掃地機器人、陪伴機器人、學習機等形態有明顯不同,更接近一個“泛終端+人格交互”的新範式。我們從技術成熟度、用戶心智、投資價值等多個角度,對該賽道進行如下判斷:(一)市場仍處早期,投資進入窗口期雖然AI玩具已有多個融資案例,但從整體來看,目前仍屬於:用戶認知早期:多數消費者尚未真正建立對“AI玩具”的獨立品類認知;產品形態早期:多數公司仍處於技術驗證和小批量出貨階段;估值尚未透支:多數項目估值仍基於傳統消費或早期硬件模型,有一定性價比。因此,對投資人而言,2025年是尋找早期團隊、建立長期陪跑關係的窗口期,錯過這輪卡位,將極難在成熟階段彎道超車。(二)“AI技術能力 + 終端產品力 + 內容運營”缺一不可AI玩具是一項“三位一體”的綜合能力遊戲:僅懂AI,不懂玩具形態 → 產品不具親和力;僅懂玩具,不懂AI架構 → 創新力薄弱,易淪爲僞智能;僅有硬件與AI,不懂內容運營 → 用戶留存低、生命週期短。因此,具備複合型團隊、跨界能力強、在AI模型、內容體系與用戶體驗之間能夠建立閉環的公司,更值得關注。(三)我們看好的幾個方向在服務多個項目並與頭部機構溝通的過程中,我們特別關注以下細分方向:情緒識別與反饋能力強的“情感交互類AI玩具”,如可陪伴老人的情緒舒緩玩偶、幫助特殊兒童的自閉症社交訓練工具;具備端側運行能力的輕量AI終端,不依賴雲端即可完成基礎理解與響應,適用於隱私要求高的兒童或家庭場景;可成長、可訓練的“類數字生命體”AI玩具,用戶能在使用過程中“養成”AI角色,形成深度連接;AI+教育的低齡段入門產品,強調陪伴而非教學,有望進入早教或家庭互動場景。(四)投融資建議:從“小而美”切入,押注“長期主義者”我們建議關注以下幾類創業團隊或項目:有AI模型/技術核心,且願意耐心打磨硬件與內容,目標是“出貨量+用戶滿意度”而非短期GMV;有強教育或陪伴場景理解力,懂用戶心理,而非只做功能堆疊;願意在中國本土構建內容+語料+硬件的自主體系,而非直接Copy海外路徑;創始團隊有長期願景,能接受“慢熱型”硬件消費週期,具備一定融資耐力。結尾縱觀AI玩具這一新興賽道,它既不是傳統玩具的延伸,也不只是技術能力的炫技展示。真正具備潛力的產品,將在人與技術之間搭建情感連接的橋樑,在陪伴、互動與成長中,成爲“AI人格化”真正進入日常生活的媒介。這不僅意味着消費形態的變革,更是下一代AI終端定義權的競爭前哨。我們看到,一批創業團隊正在將前沿的多模態模型、語音識別、邊緣計算、情緒感知等能力,落地爲真實可用的產品;同時,頭部資本與平臺型企業也開始嘗試在這一賽道中尋找未來的“AI親密物種”。這一切,都在提示我們:通往AI情感終端的入口,可能真的不是從手機、電腦或頭顯開始,而是一個“玩具”。鑫鼎晟鑫鼎晟是中國科創領域的融資專家,以“技術價值發現+產融結合賦能”爲核心,專注爲人工智能、新質生產力、先進製造及科創產業構建提供全週期資本解決方案。成立9年來累計服務科技企業超700家,助力30餘家企業成功上市,攜手全球衆多頂級投資機構構建深度價值網絡,完成股權融資規模超12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