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鑫鼎晟的專業視角來看,圍繞高速發展的車載顯示市場,《經濟觀察報》近日對鑫鼎晟董事總經理進行了採訪,以期從資本與產業結合的角度,解析車載顯示市場的現狀與未來。吳沛東在接受採訪時,精準地將當前的車載顯示市場概括爲“結構性紅利與競爭性過剩並存”。這一判斷深刻揭示了行業的核心矛盾與發展態勢。確定性機遇與競爭壓力並存智能電動車革命正深刻重塑汽車產業。作爲人車交互的核心窗口,車載顯示已從單一的儀表、中控屏快速演進爲包含副駕娛樂屏、後排娛樂屏、HUD抬頭顯示、電子後視鏡等在內的多屏聯動生態系統。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印證了這一趨勢:2024年全球前裝車載顯示面板出貨量同比增長9.5%,達2.02億片;在中國市場,HUD等新形態產品滲透率更已突破16%的“早期採納者”臨界點,進入加速普及期。這片充滿確定性的“藍海”,自然吸引了在手機、電視等傳統消費電子領域面臨增長瓶頸和產能冗餘的面板巨頭(如京東方、TCL華星、天馬等)全力押注。結構性紅利的驅動因素鑫鼎晟指出,結構性紅利源於強勁且持續的需求驅動:電動化浪潮下的全新電子電氣架構爲更大、更多屏幕“上車”提供了物理基礎;智能座艙體驗日益成爲消費者購車的核心考量因素,不斷推高對屏幕數量、尺寸及技術規格的要求;技術層面,LTPS LCD正加速替代傳統a-Si LCD,Mini-LED、OLED等高端技術也在高端車型上尋求突破;應用場景更是從車內娛樂交互,不斷外延至安全輔助乃至創新的車外交互。競爭性過剩的根源然而,競爭性過剩帶來的壓力同樣顯著:巨頭跨界“降維”:消費電子巨頭憑藉龐大產能、成熟量產體系和高良率管控經驗進入車載領域,利用高世代線進行產能轉換,迅速提升供給能力,強力衝擊原有格局。本土化與價格戰:中國汽車品牌市場份額提升帶動供應鏈國產化訴求,本土面板廠商市佔率水漲船高,但大量玩家湧入加劇了價格競爭。整車市場愈演愈烈的“價格戰”更將成本壓力傳導至上游,主機廠對顯示等核心零部件的降價要求日益嚴苛。高門檻與定製化成本:嚴苛的車規級認證(門檻高、週期長、投入大)疊加汽車行業“小批量、多品種”特性帶來的高度定製化需求,顯著推高了企業綜合運營成本。破局之道:聚焦價值創造在紅利與過剩交織的格局下,企業勝出的關鍵在於聚焦價值創造,而非單純擴產:深化技術壁壘:在滿足車規級可靠性基礎上,突破如Mini-LED成本或投影抗振性等關鍵技術瓶頸;強化生態綁定:例如極米與德州儀器聯合開發光學模塊,或面板廠早期介入車企車型定義,構建研發共生關係;引領場景創新:探索HUD與AR融合、電子後視鏡法規落地後的市場,以及“車身投影交互”等新興需求。未來格局:長期紅利與持續競爭鑫鼎晟認爲,車載顯示市場的“結構性紅利”根基在於汽車智能化、電動化的不可逆轉趨勢,具有長期確定性。然而,“競爭性過剩”導致的中短期利潤承壓將成爲行業常態。未來競爭核心已從產能規模轉向技術持續領先性、與核心客戶構建深度生態合作的能力、滿足嚴苛車規要求與高度定製化需求的體系化實力,以及精細化成本管控等綜合能力的較量。因此,車載顯示絕非一片可輕鬆“躺贏”的藍海。唯有持續技術創新築牢根基,深化戰略合作鎖定通道,構建卓越體系化能力保障交付,並具備在中短期利潤壓力下堅守長期戰略的定力,方能在圍繞未來智能座艙定義權的長跑中脫穎而出。行業洗牌與整合或將加速,最終贏家必將屬於兼具硬核技術實力、穩固生態位優勢和堅定長期主義視野的卓越玩家。(*採訪原文請點擊左下角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