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經歷近70年的發展,核心能力不斷提升,涵蓋:
感知、認知、決策、學習、執行、社會協作能力
發展趨勢:
向符合人類情感、倫理、道德觀念的智慧機器邁進
當前階段:
技術能力驅動向需求應用驅動的轉型關鍵期
技術進化推動經濟進化,從舊範式到新範式
人工智慧發展處於第三階段向第四階段過渡的戰略拐點
定義:
擁有億級以上參數的深度學習模型
利用深度學習演算法、神經網絡學習大量資料提升預測能力
特性:
性能與參數規模、資料集大小、計算量呈冪律關係
基於注意力機制,訓練於大規模多樣化無標註資料集,泛化能力強
分類:
按輸入資料類型:語言大模型、視覺大模型、多模態大模型
按應用領域:通用大模型、行業大模型、垂直大模型
1956—2006年:深度學習與神經網絡技術奠定基礎,大模型萌芽
2006年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Transformer架構發展,為大模型預訓練打基礎
2018年:OpenAI發布GPT-1、Google發布BERT,預訓練大模型成為NLP主流
2022年底:OpenAI推出ChatGPT,引發全球大模型發展熱潮
2023年:中國大模型訓練井噴,「百模大戰」現象
2024年:中國政策加大行業落地推動力度,商業發展加速
2024年1-7月:央國企採購大模型項目數量超過950個
截至2024年11月:中國備案大模型數量達309個,垂直行業場景落地加速
2024年底:國產大模型使用價格下降,為大模型廣泛商用奠定基礎
備案:依照《生成式人工智慧管理暫行辦法》,3批次共計309個大模型備案
應用類型:
通用大模型:28%
垂直大模型:72%
應用領域:
互聯網、金融、醫療、教育、工業行業占比均超過10%
兩條產品進化路線:
增加參數量、擴大資料集、提升計算量 → 獲得性能更強大模型
優化架構與訓練策略 → 獲得高性價比模型
2024年底:典型國產大模型價格降至0.5元/百萬Tokens以內
商業化模式:
定制化模式(面向大型政企,占比55%)
API及訂閱模式(中小企業及機構,占比40%-45%)
嵌入智慧終端和APP收取廣告費(未來趨勢)
案例:
浦發銀行:定制化算力設備與大模型軟體,滿足信創要求
蘋果與百度合作:iPhone接入百度Ernie4.0,實現智慧助手、圖像識別等功能
場景需求評估:技術能力評估、應用場景梳理、能力分析
部署能力建設:大模型能力體系設計、系統研發、資料與算法準備
大模型應用部署:定制化優化、效能評估、全生命週期管理
大模型運營管理:即時監測、動態追蹤、持續優化
2022—2027年:中國AI大模型應用市場複合增長率148%
2027年市場規模預計達1130億
2024年公開大模型中標項目超1000個,市場規模約157億
GPU新增需求超過190萬張,算力投資千億規模
80%新增算力用於頭部互聯網大模型訓練及自有業務,20%用於行業用戶能力建設
DeepSeek-R1重新設計訓練流程
少量SFT資料 + 多輪強化學習:
提升模型準確性
降低記憶體占用與計算開銷
算力與性能近似線性關係
核心三要素創新循環:算力、資料、演算法
當前:產品供給驅動為主
未來3年:最終用戶需求驅動,行業用戶積極推動應用落地
痛點:行銷獲客難、風險管理低效、產品精準定位難、數位化轉型成本高
AI解決方案:智慧化行銷、風險控制、客戶精準洞察、全流程數位化
痛點:候診時間長、檢查效率低、處方複雜、中醫資源不足
AI解決方案:智慧分診、輔助診斷、精準用藥、知識管理
痛點:多渠道諮詢效率低、資料分散、獲客成本高、客服壓力大
AI解決方案:智慧分流、資料集中管理、自動化客服
痛點:資料分散、知識庫更新慢、文書寫作耗時、諮詢回覆慢
AI解決方案:智慧資料分析、文書自動生成、知識庫即時更新
痛點:客戶洞察不足、市場預測難、體驗差、行銷效率低
AI解決方案:智慧分析、個性化推薦、精準行銷
痛點:研發知識難找、依賴核心技術人員、產品良品率低、行銷脫節、知識缺少場景化、知識運營難
AI解決方案:知識體系化管理、智慧推薦、研發協同、製造優化
Scaling Law面臨挑戰,研究重心從預訓練向後訓練轉移
算力平台與模型創新緊密耦合
MoE架構廣泛應用,提高模型性能與效率
大模型工具鏈完善,加速研發與落地
三大方向:
融合應用軟體:優化使用者體驗、提升生產效率,提供增量付費點
智慧助手:提升自然語言理解、生成能力與多模態能力
Agent:多模態大模型支援複雜任務,提升協同效率
高品質中文資料集稀缺
原因:
國內專業資料服務產業起步階段,投入不足
資料交易體系規範尚未形成
私域資料流通困難,行業場景資料取得受限